发布时间:2024-11-09 23:27:25 来源: sp20241109
新华社武汉10月19日电题: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来自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交流研讨会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田中全
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近456万人;各地各相关部门建设命名各类科普基地超过5000个……这是记者从10月19日在武汉举办的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交流研讨会上了解到的。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有哪些评判标准?科普工作如何开展?记者就上述话题采访了相关人士。
公民科学素质是啥素质?
“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司长刘育新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但公民科学素质在区域、城乡、人群之间差异较大,数字鸿沟、知识鸿沟依然存在。
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是如何评判的?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纲要还提出“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专家以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为例介绍,这次调查对象为18至69岁的中国公民,采用抽样入户面访为主,与配额线上样本推送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科学素质状况包括科学精神与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维度。影响因素包括受访者背景情况,对科技的态度、兴趣和需求,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参与科普的情况等方面。对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调查问卷中科学素质状况4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0分、40分、20分、20分,总分100分,当总得分达到或超过70分即判定为具备科学素质。
根据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超三分之二省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从不同人群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5.94%和7.96%,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4.77%和10.98%。
高质量科普点燃公众科学热情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推动科普工作。
“据统计,2021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规模为189.07亿元,共有科普专兼职人员182.75万人,各类科普活动吸引33.8亿人次参加。”刘育新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各相关部门已建设命名各类科普基地超过5000个,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日益完善,并通过各种特色科普活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说,目前,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近45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实现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科普的新局面。
记者从会上获悉,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进科普工作,上海、广东、天津相继制定或修订了科普条例;江西、新疆等地建立完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山西、湖南、西安等地设立科普发展专项;北京、安徽、四川等地开展了科普职称评定的探索。
科教资源丰富的湖北科普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全省已建成开放58家科技馆,配备科普专兼职人员超过10万人,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2家。
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有与会代表指出,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科普的需求已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逐渐转变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科学普及和传播方法手段的巨大变化,对科普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普的方式正从原来‘灌输’式科普向‘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式科普转变。”刘育新说。
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新形势下,科普工作重点和方向应当相应调整,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对公众科学思维的培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表示,一方面要针对从事非科技工作的社会公众、产业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青少年和老年人以及科技工作者等不同群体精准供给高质量科普产品。
另一方面,鼓励产出优质书籍报刊,积极引导网络科普的发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受众的接受度和传播的有效性,也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传播内容的科学性,让新技术、新手段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供新速度、新赛道,打造新时代大科普发展格局。
还有与会代表建议,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引入市场机制,激励民间社会力量发展科普产业。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