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08:39:42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1月16日电(赵一凡)《繁花》落幕,观众们得以在王家卫的镜头下,重温了一场关于上海的泡影旧梦。其中有一个人,脱颖于剧中阵容华丽的卡司,让大家过目难忘——游本昌饰演的“爷叔”。
这位上海“老法师”教会了胡歌饰演的宝总商海沉浮的规律,成了他最安全的那张底牌。他每每动用手段逢凶化吉,弹幕里都会有人回忆“好像济公爷爷一样”。网友在评论区不禁感叹:小时候想跟着济公学法术,长大想跟着爷叔学生意。
从济公到爷叔,游本昌又一次成了刻进中国孩子DNA里的“活神仙”。
哑然的前半生
王家卫拍作品讲究极致的美学,尤其对开场精雕细琢。像《一代宗师》从一场雨夜打戏揭开序幕,慢镜头下雨水和步伐细密急促,一切的混乱止于梁朝伟饰演的叶问奠定胜负那一拳。
《繁花》的开头也一样。一场车祸突如其来,故事的主角生死未卜,周围一众人群龙无首之际,一个人从容出现,掷出一句“伊死不掉的”镇住嘈杂。
是游本昌饰演的“爷叔”来了。他就是奠定胜负那一拳。
在故事中,爷叔是一切成功的开端。在他的指导包装下,主角阿宝由此开启成为“宝总”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让许多观众难忘的第一个镜头。
看着已经变成上流人士打扮的阿宝,爷叔眼眶瞬间擒泪,看着阿宝又像是透过他看着什么,像一个长了老茧的喑哑喉咙准备开始讲一个故事,调动了所有面部肌肉却又哑然把第一个音咽了下去。
爷叔或许是看到了曾经叱咤黄浦江的自己。而拍完这场戏后,游本昌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默默流泪很久,抱着导演责备自己出戏“太慢了”,坐在监视器前看回放时也一直在流泪叹息,手心里攥着的纸湿了一次又一次。
有网友翻出了他年轻时的照片,和宝总打扮的胡歌有太多相似。网友说,爷爷是看到了曾经的“游本昌”。
年轻时的游本昌不同于《繁花》里大放异彩的年轻演员们,游本昌其实并不是上海人。他1933年出生于江苏泰州,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便体弱多病,旁人说他看着“活不过13岁”。
一次机缘巧合下,一个和尚路过家门口,看着年仅6岁的游本昌说:“这孩子命途坎坷,却有一线机缘,皈依我佛,自得善果。” 就这样,父母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等到冲过13岁这一关后,年满15岁时父母才将他接了出来。
就这样,他与佛门和上海都结下了缘分。
上高中后,他因为热爱戏剧积极参加学校的剧团活动,后来排演的话剧获了奖,被南京文工团看中,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才上高二,想等毕业以后再去。有位文联领导也挺欣赏他,语重心长地和他说:“你们干文艺呀,有三个标准——第一,是牛奶,带给观众营养。第二,不行的话就是白开水,至少得解渴。第三,绝不能提供有害的毒药。”
1951年,18岁的游本昌高中毕业,顺利进入了南京文工团,又在一年后被保送到刚刚组建的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表演系,也就是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学表演的这几年,他用尽了浑身力气学本事,像疯了一样看苏联电影,困了就在排练厅睡。
年轻时的游本昌终于,在毕业考试上他获得了第一名,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青年演员。但优异的成绩没能给他带来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得到的角色,很多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龙套。
至于原因,游本昌说自己“情商太低”,不太会和人打交道,也不会争抢,总是最后不声不响把小角色接了。
直到八十年代,哑剧在中国悄然兴起。看过外国大师的演出后 ,游本昌心里掀起滔天巨浪。他立即决定,要搞一场专属于哑剧的晚会。一年后,他的晚会落地,开票不到90分钟就售罄,原定的3场演出直接加到11场。游本昌常常演到大汗淋漓,甚至一晚换过四次汗湿的衬衫。
台下的观众里,有位中年男子看得津津有味。他叫黄一鹤,是首届央视春晚的导演,也是他邀请游本昌上春晚表演了哑剧《淋浴》,就此,游本昌透过荧幕走进观众们的视野,包括后来被上海电视台相中,饰演济公。
游本昌在春晚舞台表演哑剧《淋浴》成为济公
若问游本昌最早被认可的角色是什么,所有人可能都觉得是济公,但在他自己眼中,另有答案。
去年游本昌拍的一则抖音里,女儿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是“雷神”。年轻时,他曾在《大雷雨》后台负责打雷的音效。远处的闷雷是用铅球在地板上骨碌碌滚,爆发的霹雷是用两米长的铁皮抖出来的,响雷是用三夹板来回摇晃。
效果有多逼真呢?剧看到一半,有观众开始担心自己没有带伞;演出后,国外戏剧代表团坚持要到后台一探究竟。
后来,他又在同幕话剧中饰演“农奴”,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只需要跟在贵妇身边走到舞台另一头,加起来统共出场十几秒。为这十几秒,游本昌翻阅了《大雷雨》的19个译本,最终以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的形象出演。一位外国专家看后惊叹,就是这个农奴的演绎,阐释了全篇剧目的意义。
慢慢地,他在话剧圈里以“演小角色的大演员”渐渐被知晓。
游本昌与雷恪生、黄小立、李雪健合作话剧《老顽固》1980年,著名导演岑范要开拍《阿Q正传》的电影。另一位著名导演谢添看到游本昌的表演后,觉得他可以演阿Q,就鼓励他毛遂自荐。向来不争的游本昌,也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鼓起勇气,生平第一次给导演写信。可惜导演对游本昌毫无了解,反倒是看中了他的学生严顺开,他得知后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四年后,游本昌在报纸上看到了电视剧《济公》筹拍的新闻,这是他自幼时就非常喜欢的人物,在不到十岁时,他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济公瓷像,小学四年级时更是经常在放学后去听沈笑梅说济公。在他又一次憋足劲想毛遂自荐的时候,看到有人已经和拍摄方洽谈了,这个人又是严顺开。
他再次选择不争,把机会留给学生,也就再没想过这个角色。爱人也替他惋惜,“你真是一个不走运的演员啊。”
但运气这东西真说不清,这次远方响起的不是闷雷,是前进的鼓声。当游本昌在大连演出时,突然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说上海电视台看过他的话剧表演,邀请他出演《济公》,之前严顺开自荐的,其实是另一个省台筹拍的同名剧。
51岁这年,游本昌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大部头”荧幕剧。关于拍济公的故事,他已经讲过无数次:在某天午觉醒来后,趿拉着鞋走路找到了济公的感觉;在39度气温下拍摄,强行吞下剧组前一天准备的,已经臭了的肘子;打板子的群众演员心疼他不敢真打,所以打板子的戏码来回拍了12次,他也挨了12顿打……
1985年《济公》剧照经历过这些,电视剧《济公》在1985年播出,火遍大江南北。那几年,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济公爷爷的“娃娃”,也没有一家人的蒲扇能完整地度过一个夏天。
成为“济公”后,游本昌有几年跟着中央代表团去各地演出。在4500米海拔的西藏那曲,氧气稀薄,游本昌唱济公歌两句“哎嘿”就要偷偷缓口气。演出结束后,他在后台收到了两个孩子献上的小小哈达。和日常见的不一样,是像纱布绷带一样的小小两条。当时西藏刚放完6集《济公》藏语版,孩子们走前告诉“济公”爷爷,戏没看够还想再看。
当时《济公》的火爆其实恰恰成了拍续集的阻碍,这不是“某个人”能决定的事,也没有人敢冒着口碑急转直下的风险赌博,“见好就收吧,别砸锅。”但游本昌明白,他必须干,至少有两个西藏的“娃娃”在等他,至于名誉和口碑,两条哈达“就是我最高的奖赏”。
于是1998年,他的20集《济公游记》又和“娃娃们”见面了。
《中国文艺》 20170122期截图渡人渡己的下半生
在大部分人的视角看来,游本昌在出演《济公游记》后,除了偶尔地方台的重播外,和童年一样与我们慢慢失联了。后来,甚至每隔几年就会有传言说,那个演“济公”的爷爷去世了。
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可能要算2018年的那次短视频爆火。视频里,游本昌重新拾起济公扮相,一把破蒲扇摇摇晃晃,把很多人的思念瞬间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
游本昌社交媒体截图游本昌的这次出现,是为了自己的“济公学堂”。有一天,游本昌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大书包在挪动。他近前一看,发现是一个小孩子。他惊觉,现在孩子们的负担这么大,便思考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给孩子带来快乐。
于是2017年,“济公学堂”开班,招来一群孩子做德艺特训营。开营第一天,游本昌就宣布所有学费全部退还,特训营变成了公益训练营。孩子们雀跃不已,他也说自己收获了“最大的幸福”。
这只是游本昌戏剧教育事业的冰山一角。他用了很大的心力,教导自己的艺术团学生。其中很多学生是落榜生,“学校不要你,爷爷要你。”
中间失联的那几年,游本昌其实也没闲着。
拍济公攒的那些积蓄,游本昌全都千金散尽了。看到市场上稀缺弘扬历史正能量的作品,他拍了《了凡》;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哑剧没有“哑”,他拍了哑剧电视剧《游先生哑然一笑》。这几部作品拍完就像泥菩萨入水,没有任何商业反响,但游本昌从不后悔。
2009年,他应邀参演了话剧《弘一法师·最后之胜利》。但这也不是一部票房话剧,无法走完全商业化道路。出于现实原因,当时的导演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游本昌《弘一法师·最后之胜利》剧照。游思涵 摄游本昌立刻决定自掏腰包把版权买下来,那时他已经被几部不赚钱的电视剧掏空了,最终和家人商议决定卖掉公司的房子,“房子也是‘济公’给的嘛”。说来也巧,800多年前,济公在虎跑寺圆寂,100多年前,李叔同在虎跑寺披剃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最终《弘一法师·最后之胜利》成为了公认的话剧佳作,还被加拿大等国家邀请巡演。“我就是要让这个话剧继续走下去。”当时采访他的记者还记得,游本昌说这句话时音量并不大,但掷地有声。
直到今天,游本昌还在惦记着他的“娃娃们”。2023年最后一天,“济公”在社交媒体上送福,视频点赞量超过3600万,很多人都在评论区贴出自己爷爷的照片,“看到您就想起他”。
他身上仿佛带着济公的法术,只要“鞋儿破,帽儿破”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就都变回了他的娃娃。2023年的一次颁奖晚会,游本昌获得了“品质剧匠”的称号。上台领奖时他哼了哼济公歌,台下从年轻演员到老戏骨无一不跟着唱起来。
游本昌接过奖杯后,想送给年轻的演员们一句衷心之言。张口前他说了句“好沉”,把手里的奖杯交还给颁奖人帮忙保管,笑着说“这是个负担”。
交出去后,他说:“我每天一抬头就是一块匾,匾上有七个字,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以文艺化导人心’”。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艺》、鲁豫有约《济公与我》、羊城晚报、央视新闻、游本昌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等
【编辑:周驰】